在时珍故里
中国艾都——蕲春
田间地头丛生的不是普通杂草
而是道地药材——蕲艾
这里人人都是“玩火”高手
取一片艾叶,卷成艾条
点燃后对准穴位熏灸
缕缕轻烟中
千年的智慧在蕲春人血脉中流转
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。”在蕲春,这句谚语代代相传。当地人用艾,有着外人难以想象的精专:出生洗艾水澡,结婚用艾祈福,日常用艾灸养生。这种深入骨髓的艾草情结,孕育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蕲春艾灸疗法。
“治病灸疾,功非小补”,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在《蕲艾传》中如此评价。而李时珍本人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更盛赞:“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,起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”这部医学巨著,成为蕲春艾灸疗法的重要载体。
鲜为人知的是,清代光绪帝就曾受益于此法——据《清宫医案研究》记载,太医曾用蕲艾敷灸法治疗光绪帝的腰胯疼痛。从民间到宫廷,这缕艾香穿越时空,绵延不绝。
“路人皆懂医,指草皆为药”,蕲春有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基因。在这里,艾灸不仅是医术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为何独宠蕲艾?科学给出了答案。湖北中医药大学卢金清教授团队研究发现,蕲艾的有效成分含量超过其他艾草2-8倍,印证了李时珍“艾以蕲州者为胜”的论断。业内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更显霸气:“世界上只有两种艾,一种是蕲艾,一种是其他艾。”
走进艾师傅科技的陈化仓库,醇厚的艾香扑面而来。“艾草要陈放三年,挥发掉刺激性成分才算合格。”董事长陈志祥掀开艾草捆一角解释道。在加工车间,几十个石臼按《本草纲目》记载还原古法工艺——木杵每秒捣杵一次,2000公斤艾叶仅能提炼1公斤超纯艾绒。
科技创新让古法焕发新生。蕲艾产业研究院联合高校选育出“蕲黄1号”“蕲青1号”等新品种,对应灸用、食用、药用不同需求。更令人惊叹的是国灸集团研发的智能艾灸机器人“国灸小宝”——它伸出灵活的机械臂,携带艾灸筒,通过红外传感器自动扫描穴位,精准施灸。
在彭思镇刘堑村,艾农朱细爱点着刚发到手的钞票,笑容满面:“种蕲艾,有赚头,我这次搞了一万多块,明年还要种。”村民朱细爱种植的4亩蕲艾,按照保护价收购政策结算,现场领到1万3千多块收购款,在蕲春,像他这样端上“艾饭碗”的农民还有很多。
这株小草的能量超乎想象:2024年,蕲艾品牌价值飙升至130.3亿元,是“四大名艾”中唯一入榜品牌。
在产业深处,一场深加工革命悄然发生。曾经单一的艾条,已裂变成多款产品:精油、艾灸贴、刮痧仪、面膜、洗发液、枕头……覆盖日化、医疗、保健全领域。
今年5月26日,“哈啰李时珍”AI数智人首次亮相,搭载“哈啰李时珍”AI数智人的智能导览系统正式上线。它接入大模型技术,为游客提供导诊、舌诊、验方推荐等特色服务。
“以前觉得艾灸是老人家的事,学了才知道是朝阳产业!”在千年艾培训中心,学员张月平专注地练习手法,她说,“蕲春的艾灸有驱寒散湿、强身健体的功效,我就特地从天门市来蕲春学习,把健康带给家人。”
蕲春创新采用“公司+保护单位”传承模式,建立培训机构,“蕲春艾灸师”这个响亮的劳务品牌已通过国家认证。国家级非遗蕲春艾灸疗法也通过蕲春艾灸馆千城万店工程走向全国,惠及更多人群。
夜幕降临,蕲春的艾灸馆仍灯火通明。从李时珍的药篓到智能艾灸机器人的芯片,从田埂间的朴素智慧到产值百亿的宏伟蓝图,从一棵小草到带动30万人就业的产业链。蕲春人这场“火”,一“玩”就是四百年,玩出了新高度!这缕穿越时光的艾火,不仅温暖着穴位,更点燃了传统中医走向世界的燎原之势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