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医顺应四时养生的智慧。春生夏长,自然界阳气蓬勃向上,人体阳气也随之升发。此时顺应天时调养身体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。
春天气候多变,乍暖还寒,人体阳气虽已萌动,但仍处于升发不足的状态。阳气如同身体的 “小太阳”,能够帮助温煦脏腑、抵御外邪。阳气不足,易致身体虚弱,抵抗力下降,进而可能有疾病趁虚而入。而夏季温度逐渐升高,达至一年之顶峰,自然界阳气也达到鼎盛,人体毛孔开张,阳气浮于体表,此时若贪凉饮冷,过度吹空调,易使寒邪入侵,可能损伤阳气。因此,春夏两季重视养阳,助力保持身体健康。
艾灸,作为中医养生瑰宝,在春夏养阳中发挥着独特作用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艾叶性温、味苦、无毒,具纯阳之性。艾灸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,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,有助于温经散寒、行气通络、扶阳固脱。比如春季艾灸百会穴,该穴位于头顶,为诸阳之会,有助于促进阳气升发,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;夏季艾灸关元穴,此穴为人体元阳之气汇聚之处,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势施灸,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充实身体的能量储备,提升整体状态。
在养生实践中,艾灸对于改善多种身体不适也有着一定的作用。比如改善因寒邪凝滞经络导致的关节冷感、活动不畅,以及阳气不足引起的畏寒、消化功能减弱等情况,艾灸可通过温热之力,助力祛湿散寒、促进经络畅通,使人感觉更加舒适。对于长期伏案导致的肌肉僵硬、精神紧张等亚健康状态,艾灸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,帮助我们放松身心。
不过,要更好地发挥艾灸的作用,建议掌握科学方法,循序渐进,以身体舒适为度,切不可因急于求成而造成伤害。
一、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。艾条灸是传统方式,施灸时需将点燃的艾条与皮肤保持约3-5厘米的距离,以皮肤感受到温和舒适的热感为宜,同时要防止艾灰掉落造成烫伤。不过这种方式不太适合自行操作背部等难以观察的部位,此时用艾灸盒更为便捷,搭配绑带可灵活固定在身体各个部位,尤其适合艾灸关节、背部等区域。隔物灸如隔姜灸、隔蒜灸,能够增强温通经络的效果,但操作相对复杂,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。
二、控制灸温和灸量。艾灸时,热感是最直观的感受,同时可能伴随酸、麻、胀等感觉,通常情况下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。施灸过程中,要随时用手感知皮肤温度。因为随着施灸时间的延长,皮肤对温度的敏感度会降低,需及时调整,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皮肤损伤。
三、控制艾灸频率。选用品质优良的陈年艾条,可减少艾烟刺激。建议艾灸频率保持在每周3次左右,每次选取不超过3个穴位,每个穴位酌情施灸约20分钟。初次尝试艾灸者,务必先咨询专业医生,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艾灸方案。
四、注意艾灸后的护理。多次施灸后,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口干、失眠、轻微泄泻等状况,这些大多属于身体在调整过程中的正常反应,一般休息一两天即可自行缓解。艾灸后应适量饮用温水,及时补充水分;注意保暖避风,避免寒邪趁虚而入。
五、注意艾灸的禁忌。如果皮肤存在破损、过敏,或处于发热、体内有实热等状态,都不适合进行艾灸。阴虚火旺体质者,常有手足心热、口干舌燥等表现,艾灸时更需谨慎,以防加重体内燥热。还有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觉比较迟钝,艾灸时可能容易发生烫伤,所以艾灸要谨慎。另外,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严禁施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