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时节,大别山南麓的蕲州镇竹林湖村,千亩蕲艾田里,嫩绿的艾苗随风起伏。32岁的马保正在仔细查看艾苗长势。
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"小马"的创业者,用十年时光将蕲艾打造成年产值千万的产业链,书写着新时代"靠山吃山"的乡村振兴故事。
从服装销售到"艾草匠人"
2009年,刚满18岁的马保像多数农村青年一样,背上行囊前往北京务工。在服装销售行业摸爬滚打三四年后,这个习惯被称作"小马"的年轻人却做出惊人决定: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创业。
"当时村里人都说我城里生活不过,偏要回来当农民。"回忆起2013年的选择,马保翻着手中泛黄的创业笔记笑道。
命运的转折始于2012年冬。听闻四川友人通过艾灸治愈面瘫的案例,这个听着李时珍传说长大的青年突然意识到:家乡漫山遍野的蕲艾,或许正是等待开发的"绿色金矿"。
经数月调研,他发现了惊人商机——彼时淘宝平台蕲艾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5亿元,但优质原料却供不应求。于是,小马迅速找到创业方向,在淘宝上注册网店,通过互联网销售蕲艾产品,没想到一年的销售额近50万余元。
初尝甜头的他却在此时做出更冒险的决定——将全部利润投入扩大种植。
2013年春,马保在竹林湖村流转5亩荒地试种蕲艾。这个被明代医典誉为"灸家珍品"的草本植物,在蕲春独特的北纬30°气候带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:无需复杂管护,年可收割三茬,干艾叶亩产达500公斤。
从负债累累到逐步翻身
创业之路远比预想坎坷。2014-2018年间,技术短板让这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屡遭重创:因缺乏除草经验,艾苗被杂草吞噬;盲目扩张又遇市场价格波动......最艰难时,马保背负着40万元债务。
面对经济的压力,家人的疑惑,自己的迷茫,小马多次想到放弃。但小马没有退缩,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。资金短缺,他就向银行贷款、向亲友借款;技术不行,他就上网查找资料,到田头去请教蕲艾种植大户,与他们交流种植经验。
因为他坚信,只有好的原材料,才能产出优质的产品。重在品质,贵在坚持,真材实料,底气十足。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和执着钻研的精神,小马的蕲艾种植技术越来越好,蕲艾产量也越来越高。
短短几年时间,他从起初种植蕲艾仅5亩,发展到现在蕲艾种植面积近1000亩,从起初纯种植发展到现在拥有蕲艾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,开发出蕲艾条、艾灸贴、艾灸蒸汽眼罩、足浴包、养生枕头等10多个蕲艾产品,在线上线下多个平台同步销售,年产值超千万元。
“原来没有想过要做那么大,我就想着拼命赚钱,尽早把欠人家的钱还清。”谈起自己的创业路,小马乐观地说,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是苦了点,但眼看着债务数目越来越少,心里还是比较宽慰。
从个人致富到带动乡亲
“和而不同,情系桑梓”。在小马心中,返乡创业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对家乡强烈的感情和经营发展的结合。渐渐发展起来的小马并没有忘记乡亲们,在蕲艾种植基地走上正轨后,小马就鼓励周边村民利用闲置土地发展蕲艾种植,对蕲艾进行统一收购,在提升竹林湖村的蕲艾质量和销量的同时,也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。
"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。"竹林湖村民张春枝在蕲艾基地工作三年,月收入3000余元。像她这样的受益者全村有30余户,马保创立的"公司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通过保底收购、技术培训和利润分红,使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。
从2020年开始,在扩大蕲艾种植规模的同时,小马开通“蕲艾种植(小马)”账号,尝试通过抖音、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,免费教授网民种植蕲艾,讲解蕲艾种植相关知识。一场端午采艾直播吸引200多万网友围观,单日销售额突破20万元。如今他的抖音账号已积累27.5万粉丝,带动周边8个村庄发展农村电商物流网点。
夕阳西下,艾草基地飘出阵阵艾叶清香,又一批发往外地的订单等待确认。这个曾经"最没出息的守村人",正带领乡亲们将《本草纲目》中的古老智慧,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,青春的力量正在唤醒沉睡的绿水青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