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9日,走进蕲春蕲阳艾加工有限公司厂房,负责人张志坤正在改装他的“新宠”——疏根机,俨然一副机械工程师的模样。厂房一楼的储藏室里,存放着各式各样的轴承、扳手、卡簧、垫片。
“机械”的元素,充斥着这家蕲艾种植企业。
据介绍,该公司已将全机械化种植技术,从油树垴村纵向发展至周边潘湾、红门楼、金鸡等村,连片打造规范化蕲艾种植基地1500余亩,开发4个系列、50余种艾制品,年产值超300万元,每年带动附近群众就业60余人。
时间回到2018年。
正值蕲州镇油树垴村换届,张志坤通过能人回乡引进,返乡当选村支书。村里发展什么产业、如何带动村民致富,成为他上任后的第一要事。
白天,他带领新一届“两委”班子走村串户,了解社情民意、人居环境和交通设施等,足迹踏遍乡村的每一角落;夜晚,他召集党员和群众代表,集思广益,对比优劣,扬长避短。
2019年底,全村共同把发展思路确定为: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,聚焦发展蕲艾产业,打造经济引擎和亮点。
说干就干。该村先后召开十余次村民代表会,逐一议定事项形成共识,成立蕲春县尤树脑胜坤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,由村集体开发种植蕲艾。
村民们主动将房前屋后空地和持有的荒山荒地流转入股,探索出村集体统一开荒种植、统一人工管护、统一收割售卖、按股分红等方式,推动合作社快速发展。
开荒整厢、排沟出水、移苗栽种,在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人人参与建设,大家商量有序,分工合作,不到一个月便完成了上百亩蕲艾基地的建设。
“荒山变艾山,既提升了环境治理水平,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,还能让留守乡村的中老年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,真是一举多得。” 村干张倩说。
然而,张志坤却发现了新难题。
“因为坚持自种自产自销,产品品质好,订单源源不断,很多产品供不应求。”张志坤坦言。
油树垴村位于蕲州镇东部,离蕲州城区13公里,地理位置偏僻,且大部分为丘陵地带,田地较少,只能利用坡岗地零星种艾。
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。为了学习艾草种植如何因地制宜,保质增量,张志坤时常奔波在全国各地“取经”的路上。通过考察和学习,他使用鸡粪混合的有机肥,为艾草生长提供充足养分。同时,引进旋耕机、施肥机、栽艾机等农机设备,从种植、管理到收割、捆扎,全流程使用机械化取代人工。
“这台机器叫叶杆分离提绒机,物料经料斗进入粉碎室后,自动分离艾绒、艾渣、艾灰,分别进入不同的出口,用于艾条、泡脚包、家禽饲料制作。”
“这台叫做疏根机,由一台花生播种机改造而来,用于机械化栽植艾根,疏40公分,留30公分,保证合理的密度。”张志坤介绍,“马上10月下旬就可以收割第三季艾了,产量可期。收割完成进入闲耕、平整、开沟环节的时候,就要用到它。”
据了解,大部分用于种植的机械都是张志坤自己摸索、实践、总结之后,专门针对种植蕲艾而自制或改制的。今年,他又买入了3台新机械用于生产加工蕲艾产品,截至目前,全村已有30余台机械。
“机械化操作不仅节约了成本,保证了质量,还提高了产量。今年,合作社引进专业人才,成立技术团队,对蕲艾培育、种植、通风、灌溉等环节科学化管理,蕲艾提前一个多月进入收割期!” 张志坤满脸自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