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艾都探秘⑴】蕲艾何以能称王?过中细节在这里!

2024-01-29 12:46

图片

“蕲艾”,一种神奇的草,却同蕲竹、蕲蛇、蕲龟一道,被誉为“蕲春四宝”,写进了《本草纲目》。


最近几年,随着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健康,关注身体机能调节和预防、治疗未病的意识不断提升,“蕲艾”及其制品、“艾灸及疗法”越来越被大众获知。源自蕲春本土的“蕲艾”及其系列制品,也逐渐被世人追崇。


可对许多人来讲,听说“蕲艾”不一定就是了解“蕲艾”。“蕲艾”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?为什么源自蕲春的“蕲艾”就能火?蕲春为什么能获评“中国艾都”?普通大众怎么样才能受益于“蕲艾”?通过拜访专家、实地踏勘和查阅资料,本期起,“李时珍蕲艾健康城”将连续刊载系列关于“蕲艾”的微信,为微友们系统介绍“蕲艾”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脾益。


艾,又名冰台、医草、灸草。


现代认为,古代的“艾”是菊科植物艾及近邻种的复合名称,药用其叶,故药材名为“艾叶”。


关于“艾”名的来源,《本草纲目》中有这样的解释:此草可乂(ai)疾,久而弥善,故字从乂,而名“艾”;《博物志》中亦记载:削冰令圆,举而向日,以艾承其影,则得火,故艾名“冰台”;医家用其灸百病,故又名“灸草”。


“艾”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,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(公元前11世纪-公元前6世纪)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《诗经》中就载有艾,《诗经》中载: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”。说明“艾”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。当然,这种应用是以医药用途为主。《孟子》中记载:“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”。《春秋外传》也有“国君好艾,大夫知艾”一说,由此可见,“艾”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。


但是,艾叶真正用于治病的记载是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。

图片

书中载有两个用“艾”治病的处方:穨(tui)(癫):取枲(xi)垢,艾裹,以久(灸)穨(癫)者中颠,令阑(烂)而已;“朐养(痒)…治之以柳蕈(xun)一搂,艾二,凡二物…置艾其中,置柳蕈艾上,而燔其艾,蕈”。


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《黄帝内经》,是中医病理学、针灸学、诊断学的基础,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医药理论,对于药物的记载较少,而艾叶却是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。


图片

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,为后世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,其附言中有两个用艾的偏方,即“芎归胶艾汤”和“柏叶汤”。前者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、宫冷不孕等症,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;后者用其治吐血不止,取艾叶之“主下血、衄(nu)血”之功,这两个方子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。



东晋时期葛洪撰写的《肘后备急方》,书中收载的多为民间常用的简便廉之治病处方,据初步统计,该书中收载艾叶的处方有15方之多,如用治胸胁腹痛或吐衄下血;卒心痛;伤寒时气,温病;下部生虫烂肛;掣痛不仁;白癫等。用法有水煎服(煎剂)、煎水洗(洗剂)、灸剂、烟熏(烟熏剂)和制酒服(酒剂)。


“艾叶”作为药物正式记载,始见于梁▪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,在这本书中,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:“艾叶,味苦,微温,五毒。主灸百病,可作煎,止下痢,吐血,下部䘌(ni)疮,妇人漏血,利阴气,主肌肉,避风寒,使人有子,一名冰台,一名医草,生田野。三月三日采,暴干。作煎,勿令见风。又,艾,生寒熟热,主下血、衄血、脓血痢,水煮及丸散作用。”所载的“止下痢”、“妇人漏血”、“衄血”等应用,一直为后世所遵循,时至今日,仍是艾叶的主要应用方面。


唐▪孟诜《食疗本草》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:“若患冷气,取熟艾面裹作馄饨,可大如丸子许。”“春月采嫩艾作菜食,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,吞三五枚,以饭压之,治一切鬼恶气,长服止冷痢”。


明代的李言闻、李时珍父子对艾叶研究颇为深入,李言闻曾著有《蕲艾传》一卷,称赞艾叶“产于山阳,采以端午,治病灸疾,功非小补”。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,惜已失传。


图片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,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,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、验方52个,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,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了积极贡献。此外,李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“蕲艾”更是十分推崇,他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指出:“(艾叶)自成化以来,则以蕲州者为胜,用充方物,天下重之,谓之蕲艾,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,蕲艾一灸则直透彻,为异也。”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,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,闻名天下。


明▪卢之颐《本草乘雅半偈》载:“蕲州贡艾叶,叶九尖,长盈五七寸,厚约一分许,岂唯力胜,堪称美艾。”由此可见,在明代,产自蕲州的艾叶就被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。


图片

清代,人们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也是十分重视的,《本草备要》、《本草从新》、《本草述钩元》等本草著作均收载艾叶,但在描述的内容上并无多大创新,多是继承前人论述。


艾叶在清代宫廷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,是清宫医案处方中频率较高的药物,主要用于妇科疾病,也用于灸法治疗多种疾病,还被用于治疗腰痛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御医就用蕲艾等粉碎或搓软,以绫绢制成六寸宽的腰带,紧系于腰间治疗光绪皇帝的腰胯疼痛,以补汤药之不及。